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力学所
首 页 实验室概况 科学研究 科研装备 人才队伍 运行管理 研究生培养 开放交流 党群文化
 
概况
科学研究
科研装备
人才队伍
运行管理
研究生培养
开放交流
党群文化
最新公告
LHD资讯
学术活动
科技动态
LHD图片展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include头尾(勿删)
 
当前位置:首页 > LHD资讯
实验室李文皓在“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专题学习会”上发言
——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抢占高超复用飞行制高点
时间:2024-11-11 来源: 作者: 点击: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召开建院75周年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和近年来对中国科学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回顾75年改革创新发展历程,进一步强化初心使命、赓续优良传统,凝心聚力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出席会议并讲话,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主持会议。

学习会上,实验室正高级工程师李文皓作为五位科学家代表之一作交流发言,内容如下。

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抢占高超复用飞行制高点

我是李文皓,来自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今天,我很荣幸能够作为代表之一,在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之际汇报我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在参观75周年成果展的过程中,我深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深感作为科技工作者的自豪。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我院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对于明确使命、谋划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我深刻认识到,虽然我们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在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上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每个时代皆有其主旋律,工、农、兵、学、商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勇挑重担、顶住压力,引领时代前行。现今,已然来到创新引领生产力解放的关键时刻。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科技革命即将到来,科研范式的重塑也即将发生,我深刻感受到以强大信息储备为基础的跨学科知识发现阶段即将到来,这将是科技发展效率是马车还是汽车的分水岭,赢者将一骑绝尘。春雷鸣响,闻声知意,必须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拥抱、投入并抢占主动权。

我所在的力学所是钱学森先生回国后创建的第一家单位。在他的带领下,力学所坚持“工程科学”思想,聚焦制约国家重大任务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科学问题。在力学所的科研文化中,“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的专业和使命”一直是核心纲领,走出了以钱学森、郭永怀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钱学森先生的学生、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院士,在回忆钱学森先生对他影响最深刻的讲话时提到了两句话。第一句是“任何一件事,都要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中来考虑,来观察。”这代表了系统工程视角。第二句是“当你决定从事某项研究前,先要下个决心,一定要做‘出汗’的工作,不要做那些‘华而不实’的工作;只要国家需要,就要努力去完成。”这代表了基于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选题定位。郭永怀先生的学生、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俞鸿儒院士提到钱学森先生的要求:“不要随大流,要敢想、敢做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不怕把好想法告诉别人,让别人追上自己。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这代表了开放、挑战、创新的科研态度。

我所在的团队是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由不同学科的年轻人围绕同一个科技攻关梦想组队,是力学所响应建制化体系化科研组织行动的尝试之一。2021年7月15日,当我从院领导手中接过队旗,并有幸成为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的第一任队长,内心是久久无法平复的感动,肩头是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的选题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技术,现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高技术和国防领域争夺的焦点。在力学所历史悠久而深厚的基础力学底座上,我们实践了一条从跨学科基础研究到集成验证的道路。

在实践中我有两个切实感受,第一个是科技的力量。事实证明,科学原理的打通能将不同专业间的制约转化为相互支持的坚固基石,如榫卯相合,我们把像导弹一样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平稳降落,把可复用飞机以导弹速度与灵活性翱翔天际,探索了一条临近空间发射飞行的新路。第二个是科学家精神的宝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戈壁滩上,在绵阳风洞群的试验室里,我们沿着钱学森、郭永怀等前辈的足迹,携手院内外兄弟单位协同攻关,他们的精神和气魄,成为了我们与其他团队沟通的桥梁,是凝聚共识、激发潜能,促进创新的强大助力。

在突击队成立后的千余日夜,力学所失去了尊敬的郑哲敏先生、吴承康先生及白以龙先生,他们留下的一支钢笔、一根琴弦、一本手册,都仿佛是时间的印记,引领我们穿越到那些他们沉思、记录、交流与灵感闪现的瞬间。他们一生的行为准则,是对科学家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烙印。20年来,我每日都从力学所院士墙下走过,从初见的敬畏,到目送其中一些人离去的感慨:我生于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成长于国家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成于国家繁荣富强的鼎盛之时,享受了国家和平与繁荣的庇护。当前,面对核心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和突出挑战,正如那句通俗却坚定的话所言,“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到了”。我将继续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热血情怀,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誓要在科技战场上毫不退缩,为努力抢占高超复用飞行制高点作出应有的贡献。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51669号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邮编:100190 电话:+86-10-82543973